歙县经开区:新安江畔奏响工业强县壮美乐章
时光如流,奋斗成歌。当“十四五”迎来圆满收官,歙县经开区也将递交一份硕果盈枝、成色十足的发展答卷。五度春秋,我们于新安江畔砥砺深耕,聚焦全县“一城一乡一区一江”四大战略支撑,不仅实现了核心指标的跨越式增长,更在品牌塑造、创新裂变与绿色转型中踏出了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
回首五载,发展轨迹昂扬向上。预计至2025年末,全区经营收入将历史性突破600亿元,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税收收入稳步攀升至12.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7.6%。尤为可喜的是,新材料产业集群异军突起,规模突破百亿元,如强劲心脏,为全区产业升级输送不竭动力。
这份答卷,源于歙县县委、县政府的精准擘画,成于全县上下的齐心耕耘。看经济,动能潮涌。968户市场主体如繁星汇聚,其中280户“四上企业”作为中流砥柱,直接带动2.6万人创业就业。招商引资精准发力,累计引进的68个项目中,57个为亿元以上重大工程,尤其先发地区承接的盛龙装饰材料、誉娇诚科技等66个优质项目,如新鲜血液,为补链强链延链建链注入关键动能。五年来,165.7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催生出149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察创新,引擎轰鸣。企业累计26.02亿元的研发投入,较“十三五”猛增260%,这是布局未来的坚定“战略投资”。各类创新载体如雨后春笋,新增9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成从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到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数十个高端研发平台,辅以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众创空间与孵化基地,共同构筑起生机勃勃的创新“热带雨林”。观格局,气象一新。通过匠心独运的资源整合,完成北岸园区交接,将富堨工业园纳入版图,挥毫写就“一区四园”集约发展新格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连续三年领跑省级开发区。累计投入超23亿元精雕细琢,一座产业定位清晰、功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良、发展活力充沛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初展雄姿。守绿色,基底永续。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将产业导向、投资强度、能耗环保与亩均效益作为项目入园的“硬杠杠”。安全环保堤坝持续加固,化工园区获评D级安全风险等级,145户企业披上“光伏铠甲”,并网容量达160.8兆瓦,成功创建2家国家级和7家省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首创首成,让绿色成为发展画卷中最动人的底色。勇改革,机制破立。纵深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经开区管委会聚焦主责主业,在全市率先实行全员聘任与绩效薪酬制改革,优化升级四级网格服务体系,构建起“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服务、全程闭环”工作格局,赋能企业发展提质增效,保障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助力市场主体入规入限。开投集团锚定“3+N”战略定位,奋进高质量发展,资产总额突破110亿元,获评AA级主体信用等级,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
发展的诗篇,既书写于活跃跳动的数字,也铭刻于纷至沓来的荣誉。“十四五”期间,园区实现了国家级与省级荣誉的“双星闪耀”,品牌光芒愈发璀璨,成功将“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与“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两块“金字招牌”揽入怀中,区团工委亦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在省级舞台,名片更加绚丽,相继入选省自贸区黄山联动创新区、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等系列高能级平台,新材料、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园区三大主导产业全部纳入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共同绘就了软硬实力相得益彰的“新安江上图”。
“十四五”的乐章渐入尾声,但新安江的奔流从未停歇。我们聆听,徽州古城的千年文脉与产业新城的时代浪潮,正在此激荡融合;和美乡村的田园诗意与经开区的繁盛活力,正于此相映成趣;新安江的拍岸涛声与机器转动的有力节奏,正交织成愈发雄壮的交响。前路,是“十五五”更为壮阔的航程。歙县经开区这艘航船,已蓄满改革的动力、创新的风帆与绿色的底色,必将承梦前行、乘风破浪,于新安江畔继续奏响属于工业强县的壮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