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新闻 > 园区新闻

歙县经开区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 有序推进政企分离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发布日期:2023-07-20 17:32信息来源:歙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作者:歙县经济开发区 方立锋阅读次数:1262 【字体:   收藏

歙县经开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园区党工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发挥,大力推行“五色”党建工作法,着力打造“红色领航・益企发展”党建品牌,厘清管委会与平台公司职责关系,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同步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统筹开展行政赋权改革,有效释放了经开区活力。2022年,歙县经开区实现经营收入398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同比增长14.9%,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158亿元、同比增长5.6%;税收10.06亿元、同比增长4.8%;进出口总额4.43亿美元、同比增长5.8%。2023年1-4月,歙县经开区实现经营收入100.3亿元、同比增长9%;工业总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8.6%;税收3.83亿元、同比增长36.6%;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同比增长6.9%。

一、坚持顶格设计,推进政企分离。印发《安徽歙县经济开发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转型方案》,开投公司顺利重组并正式转型运营,下辖全资子公司4个,控股子公司2个,参股子公司3个,资产总额由2020年底的16.6亿元提升至73.18亿元,服务园区能力大幅提升。一是厘清功能定位。管委会聚焦经济发展为主业,全面建设产城相融功能区、科技创新集聚区、体制创新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的现代产业新城;开投公司主要以园区建设、产业投融资和资产管理运营三大板块业务发展为主业,积极与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合作,通过市场化方式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二是明确工作职责。管委会将原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项目融资服务、国有资产运营等职能转由开投公司承担,管委会统筹负责区域内发展规划、产业研究安全监管、投资促进和优化营商环境等职能。三是建全协作机制。县财政局授权经开区管委会履行开投公司的出资人职责,负责为开投公司提供相应的业务指导、行政审批、项目推进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

二、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通过人事及薪酬制度改革,赋予县经开区管委会自主用人权和按需设岗权,逐步形成“因事设岗、因岗选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优化管委会服务职能,以服务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赋予县经开区管委会管理权限,加快实现“区内事区内办”。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采取竞聘、双向选择、选聘上岗等,完成7个层级58个岗位聘任工作,干部平均年龄由原先的40岁降至36岁,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数比由原先的80%提高至86%。绩效薪酬改革有序推行,细化岗位职责,量化工作指标,推行月度考核,以考核结果确定薪酬,让待遇和绩效相向而行。二是实施行政赋权改革。按照“应放尽放、应接尽接”原则,根据管委会实际情况,条件成熟一批承接一批,承接8项涵盖住建、资规、应急等部门权力审批事项。标准化建设为企服务受理中心,开设国土规划建设、安监、环保、市场监管等综合服务窗口。2022年,收集办结企业需求130余件。三是打造法治服务综合体。挂牌运行“法治护航中心”,集派出所、检察官工作室、人民法庭和司法所功能等为一体,形成“1+1+1+1>4”成效,打通为企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到2022年底,调处劳动纠纷70余起,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287件。

三、聚焦市场运营,精准靶向发力。开投公司正式转型运营以来,始终坚持经营园区的理念,突出抓好园区项目建设、低效用地处置、资产管理运营等重点工作,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主体责任,全面服务经开区高质量发展。一是园区项目推进快速。强化“项目为王”理念,高效率推进歙县光电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2022年,17个重点实施项目完成投资3.7亿元,同比增长185%。围绕高端制造等重点行业,坚持“市场化、可融资、可落地”的原则,全力抢抓政策机遇,做好重大项目谋划。二是低效用地处置有成果。坚持“分类处理、集约利用、一事一议”原则,通过二次开发、零地招商、协议转让、收购储备等各种措施,分类开发利用闲置低效土地。两年累计处置盘活低效用地46宗1019.7亩,亩均税收由7.1万元提升至8.28万元。三是资金保障能力有突破。加强盘点整合,做大资产总量,完成银行授信1.9亿元,完成融资2.8535亿元,申报专项债6亿元,对上争取2162万元。完成低效用地收购项目5亿元贷款审批;申请新能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专项债6亿元,获批国家农发基金1.1757亿元;布射河科创走廊项目获得生态补偿试验区中央预算内资金1964万元。四是国有资产经营有探索。做好公租房及标准化厂房的租赁管理。合理调整梯度收费标准,强化城西园区“三个集中”保障服务,完成高盐废水处理4.2万吨,污水处理111.8万吨,供汽17.5万吨。注重发展实体经济,组建新徽现代物流产业园有限公司,探索开展物流、建材、仓储、冷链等多业务贸易,增强“造血”功能;组建黄山皖能智慧能源管理有限公司,靶向“零碳”工业园区,探索开展发电、输电、电力交易、碳交易等业务;组建歙县新安江林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探索一条以厚植森林资源为本底、以碳汇经营和林下经济发展为主线,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牵头整合城西园区内现有聚酯类企业,兴建聚酯产业园,实行规模化运营,集约化生产;与园区内民营企业恒强铝业公司开始合作开展铝棒贸易业务,成交贸易额达2.26亿元。